這篇文章其實是寫在我大學畢業之前以中正嘻研剛發孤島梨幫 cypher ,這首饒舌接力幫中正嘻研社在台灣嘻哈圈中樹立了一定的知名度與品牌形象,但身為中正大學的學生,聽這首 cypher 的時候竟有些疏離,可是這股疏離感又從何而來?為了釐清這個與更多的衍生問題才開始動筆試著寫下這篇文章(但拖到我大學畢業好幾年都沒動,哈哈)。
最近因為論文需要開始實際接觸了清大與交大的嘻研社,同樣是甫創社、起步中的社團,但實際地貼近這些正在創作的年輕血液,對於大學中的嘻研社有許多視角與想法上的轉變,想說前後都保留好了,可以記錄我自身思考上的轉向過程。
大學社團很多,誰沒玩過一兩個?雖然我本人參加的都是一些比較冷僻的社團,但不打擾每次進新的學校都想進音樂社團的一顆赤誠的心。這年頭由於嘻哈音樂的興起,加上新生代的饒舌歌手多半出自大學的嘻哈研究社(這年頭誰還沒聽過台大嘻研,是不是~~),於是這兩三年來各高校大學中的嘻研社如雨後春筍般的創立,寫 verse、編曲、唱饒舌突然成為全民運動。
嶄露頭角的新生代
初見中正嘻研社的表演是在2016年的學校校慶晚會上,當時中正嘻研成立不久,在這之前如果中正的學生欲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唱饒舌的嘻哈同好的話,必須北上到台北或者南下去臺南成功大學參加成大嘻研的活動。當年初亮相的 cypher 讓人感受到嘻研社同學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與成名在望的急迫感,但稍微急躁與和其野心相比之下稍嫌不足的基本功與舞台掌控能力讓人對這場表演稍感失望。
也因此,數年後中正嘻研以這隻孤島梨幫的 cypher MV 再次出現在眾人眼前時,著實讓人耳目一新。為什麼要叫孤島梨幫呢?在 youtube 的介紹頁面上,他們自己說:
中正大學座落於民雄的半山腰上 有如孤島般與世隔絕 而中正嘻研(鳳梨幫)則在這孤島上殷勤開墾 期待有一天能成為最上等的貨色
對於中正大學以外的學生來說,這隻 cypher 的確快速地樹立起中正大學的印象與他們社團自己的品牌名聲(作為孤島梨幫),並且高品質的編曲以及幕後製作也讓這首質感超越一般人對大學製作的 cypher 完成度預期。
中正大學並不是出第一首 cypher 的嘻研社,但從一首饒舌接力的音樂錄影帶一戰成名,中正嘻研或許是第一間。在這之後,同質性的大學社團(多到族繁不及備載)也紛紛推出許多 cypher,越來越多的嘻研社以校為單位打出名聲,也不乏在社團中特別出名的成員(例如嫺靜、嫻靜、陳嫺靜)。大學嘻研社的普及在時間的催化之下也促成了從社團獨立出來的團體(如:榕幫、Cynical Boyz 等),但大學嘻研社本身又不再只是個學校中的音樂社團,各高校嘻研社在嘻哈圈中又被賦予了其他意義與標籤,同時高中的嘻研社風潮也逐漸開枝散葉。
斜槓嘻哈學生:社團 cypher 要跟學校有關嗎?
「嘻研社的 cypher 內容到底要不要跟自己就讀的學校有所連結?」一直是我在思索的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我非常期待各校嘻研社的 cypher 與他們學校的特色有所連結,不一定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共識,而是同校同學或校友會會心一笑的那種基於學校而產生的默契連結。在孤島梨幫甫發布時,我對於歌詞中缺少提及自己的學校特色略感失望(最有「啊!這是中正!」感覺的,是mv中自製塑膠筏在寧靜湖游泳的畫面),我當時一直預設以學校社團為單位的嘻研社 cypher 應該要跟「我從何而來」、「我代表誰」、「這個組合之所以會是這些成員」的原因有更多的連結,對我來說s/o自己所代表的區域也是一種嘻哈必備的元素。
但在這幾年之間,隨著各高校嘻研社的 cypher 越來越多後,我發現歌詞的內容並不主要聚焦在他們的學生身份,而是在於他們的饒舌能力,或是 cypher 的主題並不跟學校有所連結。於此同時,嘻哈音樂在全球得趨勢都開始流行更聚焦於 flow 本身能夠擁有的旋律性與聆聽時的直觀感受,體現於 mumble rap 受到歡迎、越來越多的 melodic rap 與饒舌中歌詞內容的重視程度漸漸下降。
當我這時再次回顧我曾經對於孤島梨幫內容的失落感與這幾年對於嘻研社cypher 的聆聽心得之後,我不由得反問我自己:是不是我太過時?
回顧台灣的嘻哈發展史與嘻研社的歷史,可以發現嘻研社在台灣的嘻哈發展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2017年網路節目《中國有嘻哈》播出作為時間分野,在這之前,擁有嘻哈社團的大學其實並不多,尤其台大嘻研社創社初始時,同訪談內容可以看見,台大嘻研社身為台灣「第一個實體嘻哈同好組織」的意義多於「台大的學生社團」:
來到2000年,林浩立考上台大人類學系,並與朋友一同在校內,創立了台大嘻研社。林浩立表示,當時的台大嘻研社,其實就是MU的討論能量延伸,參加者不全然是台大學生,多是來自討論板上的愛好者,界線相當模糊。
因此在2017年之前,各校的嘻研社成員組合非常多元;之後由於嘻哈音樂的風潮帶來許多新的聽眾與愛好者,大學嘻研社在此刻才開始廣泛地存在在台灣各大學中。以這個前提來看,嘻研社在台灣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生社團,而應該將它看作是台灣的青少年族群在接觸嘻哈同好同儕團體最基礎的第一步。
斜槓饒舌歌手:我成為rap star了嗎?
然而嘻研社發展到現在,比起第一個嘻研社創立時旨在音樂與知識的交流,現在的嘻研社們則傾向把社團發展重心高度放在創作上。試著體驗一個大學新鮮人加入嘻研社到成為社團幹部的過程:在期初看見學長姐的cypher並參加了嘻研社舉辦的派對,受吸引後加入→在社課學習對拍、寫詞、押韻、找beats、排flow等饒舌需要技巧→開始寫歌並準備→寫出(還不錯的)歌並開始維持創作與表演→接幹部、開始準備新cypher。
有趣的是,不只是嘻研社這樣,許多學生專長型社團也是這樣,但獨獨嘻研社的學生更傾向把自己定位為「饒舌歌手」而非「會饒舌的大學生」。以學生社團為出發,嘻研社社員們與其他諸如熱音社、熱舞社社員身分認同的差異應該是基於作品的發表:當我在網路上發表歌曲之後,走出校園,我要如何稱呼我自己?總不可能是X大學生吧,這時候「饒舌歌手」是一個對他們來說更適切的稱號。
然而,從嘻研社走出來的饒舌歌手卻很少能夠與其就讀的學校脫鉤,至少畢業前是如此,例如台大嘻研的楊舒雅、中正嘻研的魏裕銘;嘻研社社團的風格同時又與社員作為饒舌歌手的個人風格互相牽制,例如人人新人王範例三的個人專輯《請你叫我查理布朗》與所屬社團政大黑音社固有偏溫和與弛放的歌曲氛圍有所不同;同時社團成員要面對的是與風格鮮明或聲名大噪的學長姐切割,例如成大嘻研2018年的cypher取名直接命名〈成大嘻研不是榕幫〉、政大黑音2020年cypher中的呼籲「別再嫺靜嫺靜 那些前人日已遠」、台大嘻研數首cypher中s/o或是與學長們切割。
社員、學長姊與社團的多角關係也顯示台灣的大學嘻研社中最特別的一點:嘻研社在台灣比起一個校內「社團」,對嘻哈圈來說更適切地說,是在「廠牌」的位置。
這早已不是新聞,目前各大學嘻研社的社團思考發展也越來越趨向用廠牌的定位去思量自己,社員在某種程度而言也正在「實習」如何當廠牌中的饒舌歌手。
越來越年輕的新血
嘻研社除了在各大學開始廣泛設立之外,許多高中也可以見到嘻研社的身影,甚至縱觀近兩年大學嘻研社招生狀況,也可以發現許多新生早已有饒舌基礎或在高中就已經是嘻研社成員或幹部。
儘管如此,高中社團性質仍然因為社團加入方式、自由度、升學壓力、年紀等外在因素與大學社團有很大的區別。我在2020年11月時回我的高中母校校慶觀看敝業校嘻研社表演並與該社社長簡短地聊了一下,得到幾個有趣的變化與發展趨勢:在閒聊的過程中,社長提到他們會依據個人創作的偏好曲風(boombap, trap等)進行分組;這件事情在大學嘻研社也有類似的發展,不過大學嘻研社多為模仿選秀節目中的「戰隊制」,而依據曲風進行分組的發展使得嘻研社的社團架構更趨近於熱舞社依據舞蹈風格分組的專業化發展。其次,社團規劃中,教授關於嘻哈歷史與文化的「文化課」近幾於無;以教授技術為主的社課規劃幾乎是目前各階段學校嘻研社的主流,每到文化課的時候來上社課的人總是特別少(性別課程尤甚^^),而由於社員各自關注的嘻哈音樂面向不同,也會發生社團成員間互相熟悉的「嘻哈」面貌完全沒有任何一處重疊的可能。最後,最有趣的是我從社長那邊得知有一個饒舌團體「Glow Up」,成員均為北部不同學校的高中生。
Glow Up的跨校組合與將自己「廠牌化」的經營(源自他們instagram限時動態曾有的問答)使其在同儕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該團體也會用團體(廠牌)名義參與多所高中校方舉辦的舞會演出。於我而言,該團體的出現與運作狀況反映現在的高中世代在接收資訊與實踐的迅速程度,同時也提供給像我這樣高中畢業很久的人一個觀察現在高中世代嘻哈社群實踐的管道。
你們是誰?
台灣的高校嘻研社作為孕育許多饒舌歌手的搖籃,社員也在其中發展出不同的經營模式與自我定位/身分認同,我仍然對他們感到困惑:作為一個觀眾,我要將嘻研社的團體/成員看做學生還是饒舌歌手?你們是誰?當你們的作品品質不如預期時我是否要用「學生」的身份降低我的評判標準?又或是我在觀看這些作品的時候,學校是否會成為一項加分工具?學校對你們而言是什麼?嘻研社對你們而言又是什麼?
在前言中提到,因為論文需要,我目前在清大與交大的嘻研社均有參與和觀察。
自2017年節目《中國有嘻哈》播出之後,來自中國的嘻哈文化與音樂(不是說台灣原本沒有嘻哈,而是中國流行的嘻哈,個人認為跟台灣的差異從根本上就蠻大的,所以這麼寫)開始在台灣社會中流行發酵,大學嘻研社也像90年代廣設大學運動般開始在各大學中創立、普及。
有趣的是清大和交大的嘻研社雖然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創社,但不是因為新說唱系列節目,而是台大嘻研創社人之一 a.k.a 參劈林老師 a.k.a 清大林老師2018年在清大開設的一堂選修課「嘻哈學」,比起跟隨著嘻研社創立的潮流,這兩校的嘻研社更像是受到了林老師的召喚而創立?XD
但是社團的發展並沒有因為源頭的「學院派」而朝該方向發展,在後續仍然因為社團成員的創作取向而走向不同的發展面貌:這兩個社團都有一位以上的beatmaker,音訊製作的無虞讓社員個人或是團體合作的可能性增多,風格、創作理念、分工的異同讓這兩校社團在各自與彼此之間的合作都有更多種排列組合的可能,嘻研社此時像創作的介紹所與中繼站,社員得以藉由「社團」作為媒介來認識與達成更多創作上的可能與延伸。歌曲發布之後,社團也能成為宣傳管道之一,嘻研社在社員活動與創作的過程中擔任多重與多功能的角色。
對社團外的人而言,嘻研社算什麼?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見解;
對社團成員來說,嘻研社算什麼?他們或許也沒有一樣的答案。
最後附上兩校2020年的cypher,感謝他們讓我持續的用「姊」的名義在社團裡參與。
參考資料:
金曲專題》從台大嘻研到政大黑音…台灣嘻哈走到今日,大學社團功不可沒!
p.s. 原本還想討論更多,但研討會論文迫在眉睫還沒交,想想還是說到這就好。
(文/李稚芸)
p.s.s. 學術投稿要引用自己的網路文章,特此回來編輯加上本名XD